| 申报信息
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申请材料成果总结
一、成果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创新驱动成为国家发展主战略,教育全球化、学科融合化的趋势不断加剧,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渗透作用越来越强,大电类学科呈现出鲜明的开放、融合、高速发展的特点,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复合知识的创新型电子信息类研究生已经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电院)为适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位一体发展的需求,进行了为期超过十年的大电类学科整合,并进行了同步的以“大电类融合、国际化办学、引领性创新”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改革成果显著。
现已建立了涵盖电类相关的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七个一级学科,包括电子通信、计算机、控制仪器、电气能源四大板块的人才培养平台,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效果显著的电类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能力突出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
1、通过体制结构改革,实现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融合。克服学科管理体制分散,教学资源分散、冗余,没有进行合理的整合,没有形成学科交叉及合力的优势,无法满足跨学科研究课题的进行,无法满足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等弊端,从体制结构上进行深入的整合,打破行政壁垒,将电类相关七个一级学科、四个需求板块整合在一个单位架构内,建立以系为主体的学科建设和以信息技术研究院为主体的国家重大需求牵引之间矩阵式交叉融合的平台,促进学科间知识体系的融合,为交叉学科背景的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提供体制、制度上的支持,促生新的交叉学科知识点,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建立“以我为主”的国际化办学格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电院在经历学科交叉融合进程中,充分发挥学科交叉平台的优势,与国际知名高校专业设置进行有效对接,同时进行了“以我为主”的国际化办学模式改革,积极在实践探索将国外办学理念、模式与中国学生培养阶段相结合的新途径,引领全校国际化办学模式创新的先河,实现了学科交叉融合与国际化办学模式改革的有机结合与互动。在将学生送到国际知名高校交流交换基础上,同时加大本校国际化环境建设,吸引国际优秀学生来我校交流交换或攻读学位,逐渐形成了“以我为主”的国际化办学格局,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方面效果显著。
3、打造大电类研究生科研创新链平台,提升创新能力和学术高峰。学生自主意识的提升和国际视野的开阔对大电类研究生科创平台的整合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目前的现状和形势,新型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建设迫切需要回答下面三个问题:如何打造一个激发创新、利于创新的环境,实现创新教育的面上覆盖?如何将学院的科研平台与创新类赛事结合,形成学院的人才培养优势?如何以创新为载体,探索建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和工作链?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与体制机制改革,现已搭建了一整套基于电类学科交叉背景下的创新实践平台,整合电类学科师资及知识体系交叉合力优势,深化科研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与反哺机制,形成了鼓励创新、激励创新且创新成果显著的创新链支撑体系。
4、通过配套培养机制改革,建立适应创新型研究生人才成长的管理模式。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到现阶段,已经遇到诸多新形势下的挑战,人才培养已经很难满足社会需求,各项制度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尤其是面临大电类学科交叉融合大趋势,及社会对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需求,配套的培养机制改革势在必行,而国际成熟的研究生培养体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近十年,电院综合我国国情和电院特色,结合国际成熟经验,在电类学科交叉融合改革过程,同时进行了研究生的招生制度、培养机制以及学位制度方面的一系列改革,通过渐改渐行、边行边改的探索与尝试,现已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创新型研究生人才成长的管理模式,经过近些年运行实践的检验,发挥作用效果良好。
二、主要内容
在具体工作方面我们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一些有特色的工作方法如下:
1、多学科交叉融合体制机制改革:
(1)体制改革打破行政壁垒。自2001年开始,从行政体制方面,完成原电子信息学院、电力学院的合并,成立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此后,逐渐完成与信息安全学院、微电子学院、软件学院、微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的整合,实现了覆盖并包括全部电类七个一级学科的新学院,通过四个国家重大需求板块化的引导,形成了以系为主体的学科建设与信息技术研究院为主体的国家重大需求对接的有机整体,打破了行政壁垒,为培养交叉学科背景的创新型人才搭建了大平台。
(2)制度支持搭建学科交叉平台。在通过行政单位整合实现学科集中后,进行了建立支持学科交叉平台运行的制度探索,成立信息技术研究院,强化了四个国家重大需求板块对七个一级学科的牵引作用,实现学科间交叉的资源、师资以及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充分融合,在针对学科交叉融合的激励政策、考核体制、各项资源经费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地探索和尝试。
(3)知识融合完成学科交叉课题。通过各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等学科交叉实体单位,在人才引进以及研究生招生等方面,充分吸收和融合来自各不同学科的人才,利用学科交叉的优势,整合并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体系,解决综合性覆盖多学科的课题,培养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创新型人才。
2、多途径强化国际化视野培养模式:
(1)重点突破,建立全球广泛认同的国际化办学新模式。自2005年开始,电院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开始积极探索合作的渠道,在电类学科整合基础上,与国际高校专业设置实现对接,在两校多年暑期学生交流合作项目成功运营之后,于2010年正式在教育部备案成立双硕士教育项目,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可以在本校享受由佐治亚理工学院教师亲赴交大讲授的课程,毕业后同时获得两校硕士学位。
(2)多渠道拓展国际化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平台。除类似佐治亚双硕士项目这样的培养方式外,电院还积极拓展与其他海外高校的合作模式,以联合培养、学期交流、国家公派等多种方式为在校学生提供出国交流交换的机会。目前与电院建立联系的海外高校包括MIT、卡耐基梅隆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美国普渡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国国立高等矿业学院集团、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等数十所大学。
(3)设立催生国际水平研究的电院优秀博士论文研究基金。针对国际标准和国际公共研究平台对信息技术的关键引领作用,设立了电院优秀博士论文研究基金,重点激励研究生参与国际标准竞争和国际学术研究平台建设。
(4)扩展国际化师资规模并搭建跨学科全英文授课环境。学院大力引进具有国外名校博士学位或访学经历优秀人才,要求并聘请海外背景教师教授英语课程,建立打通各学科的全英文课程套餐,建立以我为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提升国际影响力,吸引全球优秀生源。
3、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1)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学院科研的平台优势。为深入整合各学科科研资源发挥科研平台优势,逐渐确立以创新为载体,以育人为目标,充分发挥学院科研的平台优势,通过建立“梦想创新园”研究生科创平台,实现了学生科研社团与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的有效对接,加强科研团队和学生办教师的沟通协作,共同给研究生提供了一个高起点的科创平台。
(2)重视基础,互为依托,充分遵循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内在规律。依托“梦想创新园”,以科技类社团培育前端土壤,以科创工作室整合中端载体,以科技类比赛完善后端支撑,推进创新育人内涵式前行,由工作团队进行统筹管理,以专业教师进行统一指导,分别建立了1个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中心,4个校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和10个院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以科技类比赛完善后端支撑,促进创新育人反哺型发展。
(3)完善管理,注重协作,充分激发专业教师参与全员育人的根本动力。充分发挥团队在事务管理方面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的特点,从学生社团发展、实验场地管理、科创工作室运行、科创比赛组织等各环节规范管理,促进了项目稳定、健康、持续地发展。
4、借鉴国际经验,开展创新为导向的配套机制改革
(1)招生制度探索:探索执行自主招生制度,将学生请进来,举办夏令营,吸引具有创新潜在的优秀生源;请教师走出去,到学生身边考察,选拔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生源;大力推进入学申请制,为创新型硕士生攻读博士学位提供绿色通道;充分利用学校设立优秀博士生源奖学金,坚持高标准助研酬金制度,吸引优秀生源潜心学术研究和创新活动,为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把好入口关,并提供坚实的后方支持保障。
(2)培养模式实践:坚持导师动态选聘制度,打破职称限制,按照指导学术和学生创新的能力选聘导师,确保导师质量;借鉴国际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在一级学科层面设置培养方案,实现本硕博课程体系的贯通,优化研究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实行本科直博生、硕博贯通生等长学制培养模式,并建立直博生分流淘汰培养机制。为培养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做好过程控制,从每个环节把好质量关。
(3)学位制度改革:设立优秀论文奖励基金,实现优秀论文激励制度,建立优博论文培育传帮带经验传递与指导机制,催生优秀论文效果显著;坚持双盲论文评审、双盲论文答辩制度,执行培养单位、学科、学部三级学位评审体制,坚持后10%末位重点审议制度,为培养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确保学位论文质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三、成果创新
1、推行大电类学科交叉融合体制改革:1)为了使研究生形成复合型知识体系,解决传统教育体制中教学资源分散、冗余的问题,自2001年开始,逐步推行体制改革,历时十多年,已经形成了包括电类七个一级学科、涵盖四个需求板块的电院,打破了阻碍学科交叉融合的行政壁垒,通过六个系负责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通过信息技术研究院负责重点科研任务整合,实现了学科建设和国家重大需求之间的矩阵式有机融合。2)充分利用学科间的共性与差异性,鼓励研究生参与到交叉学科科研项目中,建立了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及研究生培养体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大电类学科交叉融合体制与制度。3)学科交叉融合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顺应了行业产业协同创新的趋势,与华为、Intel、TI等20余个著名企业创建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一体化合作的联合实验室,创建了上海文广集团-上海交通大学“百视通新媒体企业大学”,推动了2011计划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位一体发展。
2、形成以我为主的国际化研究生培养模式:1)自2005年开始,电院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开始积极探索合作的渠道,于2010年正式在教育部备案成立上海交通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双硕士教育项目,学生拥有了课程和科研方面的前所未有的自主权,目前已经有超过100名研究生获得了双硕士学位,其中有2/3留在国内工作、1/3赴世界一流大学继续深造;同时,利用双硕士项目,设计并推动了与佐治亚理工学院成建制的教授合作伙伴机制、卓越博士生联合培养机制,佐治亚理工学院教师在亲赴交大讲授课程期间,与电院教授结对在交大联合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做出一批国际前沿的学术成果,其中三位优秀博士毕业生先后获得全国优博或提名,并都已经留校工作,成长为基地的年轻骨干;该项目成功地将美国课程教学体系与中国学业模式有机结合,引领了学校乃至我国国际化办学模式创新。2)为了缩小国内外研究生培养体系之间的鸿沟,构建了与国际接轨的大电类全英文研究生课程套餐体系,形成了大规模招收电类研究生学位留学生的新格局,近年来,每年招收研究生学位留学生超过30名,并且呈现指数上升的势头。3)针对国际标准和国际公共研究平台对信息技术的关键引领作用,设立了电院优秀博士论文研究基金,重点激励研究生参与国际标准竞争和国际学术研究平台建设,培养了一批具备国际学术水平的拔尖人才;其中,义理林、翟广涛、沈红斌的博士论文分别因为光分组交换动态性能度量被IETF互联网国际标准采用、为MPEG系列视频编码标准提供视觉优化新模块、生物信息科学研究工具的全球在线服务平台搭建方面的学术论文和贡献,获得百篇全国优秀。
3、打造大电类研究生科研创新链平台:1)针对如何把科研优势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优势的问题,电院建设了“梦想创新园”研究生科创平台,遵循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在规律,以创新为载体,以育人为目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以科技类社团培育前端土壤,奠定创新育人全覆盖基础,建成如“移动互联网协会”、“机器人创新社团”和“华为俱乐部”等20个学生科技类社团,组织科技沙龙,开展科技活动,组队参加比赛,吸引了学院近80%的学生乐享其中,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基本实现创新育人的全覆盖;以科创工作室整合中端载体,推进创新育人内涵式前行,分别建立了1个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中心,4个校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和10个院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每年吸引了不同年级和专业的近2000名同学前来感受创新氛围,接受科研指导;以科技类比赛完善后端支撑,促进创新育人反哺型发展,以2013-2014学年为例,共承担了12项国内外竞赛的参赛组织和选拨工作,包括中国机器人大赛、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车大赛等,一大批研究生在ACM国际程序设计大赛、全国智能车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等多项国内外赛事上,共153人次获得国际级、国家级的奖励,其中,2件作品荣获全国“挑战杯”特等奖,10件作品获得2013RoboCup机器人公开赛一等奖,5项作品获得2013国际机器人实作竞赛一等奖,4项作品获得2013全国大学生智能车大赛一等奖。2)搭建了信息技术研究生创新实践(IT)2平台,在整合已有的分散在各系的20多个企业联合实验基础上,新引进一批企业进驻学校合作开展研究生实训培养,通过人才培训、学科支撑、科研对接、企业投入四位一体,进一步促进了大电类学科融合、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建立了理论学习、实践训练、择业就业之间的直通车。
4、建立适应创新人才成长的研究生管理模式: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无法应多开放融合的新形势挑战。近十年,电院综合我国国情和学院特色,结合国际成熟经验,对研究生的招生、培养以及学位等制度进行了改革,包括申请入学制、优秀博士生源奖学金、打破职称限制的导师动态选聘制度、本硕博贯通课程体系、本科直博生/硕博贯通生等长学制培养模式、优秀论文培养和奖励基金等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管理体系,保障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配套培养机制改革建立过程中,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很多老师总结经验发表了教学与实践结合的论文,并在实践过程中反过来指导实践。
四、成果推广与辐射
通过上述体制机制改革的应用和推广,电院研究生已获全国优博论文6篇及提名9篇,上海市优博论文51篇及优硕论文32篇,入选教育部学术新人奖11人次;超过200人次获得国际级、国家级的学生科技创新奖励,三次获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冠军,成为全球该赛事第三个“三冠王”,2013年创造了同一个学院在同一届“挑战杯”比赛中独得两项特等奖的全国纪录,为上海交通大学永久保留一座挑战杯做出了主要贡献,研究生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三大科技奖励105人次;三个月以上的国际交流年均104人次,拓展了MIT 全球运营领袖(CLGO)双硕士等十余个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的双硕士项目、由法国总统奥朗德揭牌的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等一批标志性的国际化办学项目,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国际影响;通过校刊及教育部主办的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等刊物发表的一批教学论文, 在学校及全国范围进行了交流,在推动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较好效果。成果辐射情况概括为:
1、率先实现了电类相关七个一级学科的实质整合,促生了新的学科交叉知识增长点,培养出了优秀的复合型创新型交叉学科人才,改革措施得到了国内多个兄弟高校的高度评价,并多次分享较成熟的经验。
2、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日趋成熟,已接近国际成熟模式。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源质量得到显著地提高,博士论文水平已接近国际知名高校博士毕业生水平。现行培养模式已在国内其他部分高校复制实行。
3、与佐治亚理工学院合作的双硕士项目培养模式已被广泛复制。已经运行多年的日本早稻田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美国MIT等与电院的合作项目很好的验证了这个模式。2013年,由法国总统奥朗德揭牌的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正式成立,运行多年的佐治亚理工双硕士项目办学理念和模式得到推广。
4、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支撑与反哺,突破了传统的相互隔离状态,打破了工作领域的界限,实现了有机融合,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状体。已形成了成熟的分类型培养研究生以及博士生长学制培养体系。
5、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已形成体系。学科科研获奖、科技创新获奖、优秀论文培育机制等等已用卓著的成绩验证,并在被广泛的分析、总结和借鉴。
附录 支撑材料清单
附件1:《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研究院章程》
《关于推动研究院建设工作的若干具体实施意见》
附件2: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奖项清单
附件3:获评全国及上海市优硕、优博论文清单
附件4:部分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协议
(1)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双硕士项目、交换生项目、上海暑期项目、亚特兰大暑期项目)
(2)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双硕士项目2005、2007、2010)
(3)日本早稻田大学(双硕士项目2006、2010、2013)
(4)法国INSA Lyon(MoU、SPE-T、交换生项目、暑期项目、双硕士项目)
(5)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MOU、跨本科硕士合作学位项目)
(6)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MoU、双博士项目、交换生项目)
附件5:信息技术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IT)2申报材料
附件6:部分代表性理论研究论文
附件7:部分获奖证书(全国优博、挑战杯特等奖、ACM总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