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当前位置: 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

| 硕士招生

[2015-03-18]

“2011计划”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

2015年调剂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通知

 

一、调剂招生专业范围:

  1.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约18名。
  2. “计算机技术”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约2名。

二、调剂要求:

参加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考生可以提交调剂申请及相关材料:

1.报考上海交通大学;

2.报考“信息与通信工程”、或“电子科学与技术”、 或“电子与通信工程”、或“控制科学与工程”、或“控制工程”、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计算机技术”、或“软件工程”、或“电气工程”专业;

3.初试成绩达到上海交通大学公布的2015年学科门类复试基本分数线(含总分、单科分数)。

三、调剂申请材料:

1.申请材料:

1)《协同创新中心调剂申请表》(下载

2)《协同创新中心调剂数据表》(下载)

3)本科成绩大表

注:三份文件格式为“姓名-学校-申请表”、“姓名-学校-数据表”、“姓名-学校-成绩表”

2.材料接收截止日期:2015年3月20日8:00

3.材料提交方式:

1)截止日期前发送电子版申请材料到以下邮箱:wang.xl@sjtu.edu.cn,邮件标题格式:“申请调剂至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姓名”

2)纸质并有签名的“调剂申请表”和“成绩大表”原件在参加复试时提交。

四、复试名单(邮件通知)

    通过对申请材料进行筛选,确定参加复试学生的名单,并邮件通知。

五、联系方式

王晓蕾(021)34204501-110,wang.xl@sjtu.edu.cn

 

附:中心简介:

“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国务院在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

十五年来,上海交大和北京大学分别在媒体传输和内容处理两大方向取得了重大突破,共同支撑了我国第一代数字电视国家标准体系,首次使我国具备了向全球企业收取专利费的能力,对我国视听产业“由大变强”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此基础上,上海交大和北京大学联合媒体网络业务链上的行业优势单位:中央电视台、广电总局广科院、广电总局规划院、上海广播电视台、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为、百度、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院声学所、AVS技术创新联盟,于2012年9月共同组建了“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中心于2014年正式获批成立。

目前,中心已经成功地汇聚了一批与媒体网络研究直接相关的重大任务和资源,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

1)建立灵活的培养机制

协同创新中心面向不同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吸引、选拔、竞争、激励的培养新机制。根据任务单列研究生指标,优秀硕士生、博士生由导师自主招生进入团队;研究生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的导师小组指导,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在原有体制对研究生教育进行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协同创新中心针对进入团队的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费按任务目标进行补助。

2)建设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实行宽口径通识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具有学科交融知识结构人才,与本领域国际一流高校开展中外联合研究生培养,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优秀人才。

3)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面向研究生,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设立国际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科研训练,设立协同创新中心奖学金,激励研究生承担科研任务;联合举办创意创新大赛等实践活动,促进开放式、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心有效整合了媒体网络领域的行业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包括院士(10人)、国家杰青(6人)、长江学者(3人)、国家(3人)、973首席(3人)、IEEE Fellow(13人)、行业企业总师(9人)。其中:

中心科学技术委员会成员:

邬江兴院士、邬贺铨院士、李幼平院士、陈俊亮院士、李国杰院士、倪光南院士、于全院士、丁文华院士。

中心理事长:

梅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软件工程和系统软件领域的研究。

中心首席科学家:

高文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视频编码、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与多模态人机交互、虚拟现实。

中心主任:

张文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IEEE Fellow。主要从事图像通信与数字电视、宽带无线传输、系统芯片设计等方向的技术研究工作。

研究平台主要学术负责人:

刘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IEEE Fellow, 国家计划。在宽带移动通信、无线接入、移动多媒体广播等领域开展长期深入和卓有成效的前沿性研究工作。

李红滨教授,北京大学,区域光纤通信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科研部副部长,国务院三网融合专家组成员,国家863计划“高可信网络”专项总体组组长。

杨小康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主要研究视频编码与通信、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视频分析与检索。

胡卫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光通信,曾任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陈熙霖教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在人脸识别、手语手势识别以及自然场景下标识牌识别等方面进行研究。

海外主要专家包括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的陈长汶教授,悉尼科技大学的陶大成教授、张成奇教授、郭英杰教授(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Google高级研究员兼任约翰霍普金斯工学院董事吴军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汤晓鸥教授,加拿大通信研究中心吴亦彦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等。

访问数量: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