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位学科 >  学科建设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

[ 2019-06-12 ]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是控制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依托的实体单位,也是“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目前有正式教职工79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36人,讲师、助理研究员及工程师9人,实验室与行政人员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有65名。承担着电子信息本科教学大平台(大一、大二)和自动化方向专业本科生(大三、大四)的课程教学任务,以及188名博士生、277名硕士生、110名全日制工程硕士生、257名工程硕士生的教学和培养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复杂系统与控制理论、工业过程控制与优化、移动自主体与传感网、智能机器人、计算机集成制造、控制与网络技术集成、智能检测技术与装置、智能交通与交通安全性、生物特征识别与应用、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等。

        近五年来,自动化系承担了包括国家973、863、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科技攻关等项目百余项;发表了一批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ESI高引用论文12篇;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上海市牡丹自然科学奖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并在国际上获得了IEEE电路与系统、模糊系统等汇刊的最佳论文奖。所培养的研究生多次获得国家和上海市优秀学位论文,本科生多次参加海内外机器人、智能车等科技创新比赛,屡获佳绩。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是由最早的船舶电机系下设的船舶电气设备专业演变而来的。

        1956年交通大学成立上海造船学院设立船舶电机系下设船舶电气设备专业,学生由交通大学电机系二年级中抽调转入继续学习。同时,为尽快开出专业课培养专业教师从当时应届毕业生中招收了若干名研究生,并聘请了原苏联敖德萨海运学院专家卡切廖夫讲授有关课程。
        1957年上海造船学院与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合并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船舶电机系与交通大学的电力系合并,船舶电气设备成为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系的一个专业。
        1958年9月交通大学为了适应上海市及华东地区尖端技术的发展,在交通大学上海部分成立了无线电系,设立“自动学与远动学”专业,抽调部分高年级学生提前毕业当教师派往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哈工大等校学习。又从电机、电气机车等专业的二年级学生中抽调部分学生为专业的第一届学生,组成一个班去交大西安部分借读。
        1960年上海交通大学归国防科委领导,“自动学与远动学”专业改为“导弹自动控制”专业,同时船电专业积极准备成立“船舶消磁”专业。1961年“船舶电工消磁”专业正式成立。
        1963年“导弹自动控制”专业改为“火箭控制与稳定系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专业又进行了调整,1974年船舶电气设备专业与船舶电器设计与制造专业合并后更名为“船舶及船厂电气化自动化”,“火箭控制与稳定系统”专业更名为“船舶惯性导航自动控制”后又改为“自动控制”属通用性专业。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根据学校总体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面,1978年9月专业调整,“自动控制专业”“与船舶及船厂电气化自动化”,“船舶消磁”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名为“自动控制”,下设二个专们化:自动控制和船舶及船厂电气化自动化,一个研究室:船舶消磁,合并以后专业力量得到了加强。
        1984年在自动控制专业基础上成立了自动控制系,下设工业自动化专业,自动控制专业和消磁研究室,当时全系教职工总计68人。
        1990年经学校批准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研究所,负责自动化系的学科建设、博士生培养和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自动化研究所下设复杂系统控制、智能控制、过程控制、鲁棒与非线性控制、CIMS 技术五个研究室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部。
        1992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的系级办学水平评估中,自动化系获总评优秀奖,(综合评分名列学校第4名),系级研究生教学评估第1名,系级科研综评为第1名。
        1994年11月经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办公会义讨论通过自动控制系更名为自动化系。2002年,学校确立系为一级学科建设单位,据此精神,将原自动化系与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研究所合并组成新的自动化系。


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

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2007年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

分别于2005年和201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是由我国自动控制老一辈学科带头人张钟俊院士创建、改革开放后首批成为硕士点、博士点的学科,并首批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所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两个二级学科在1987年和2001年两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8年本学科首批获得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在2002年29个单位参加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第4,2006年51个单位参加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第3,在2007年教育部对国家重点学科的考评中被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在一级学科内自设的“航天航空信息与控制”二级学科经批准已于2003年开始招生。依托本一级学科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于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

        在长期的发展和建设中,坚持以学科前沿引领学术方向,以国家需求推动技术研发。特别是近年来在211和985工程的持续支持下,对一级学科发展进行了统筹规划,建设了“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优化与控制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复杂系统控制理论(复杂网络与混沌控制、预测控制与滚动优化、模糊控制、过程控制解析设计等)、流程工业控制与优化(过程控制技术与软件、现场总线、网络控制与系统集成等)、自主系统与网络工程(自主系统设计与控制、无线传感网络关键技术和应用等)、智能机器人与制造自动化(机器人视觉、服务与仿人机器人、制造系统调度与供应链优化等)、航空航天信息处理与控制(目标识别与跟踪、多源信息融合、无人飞艇定点控制等)、特征识别与医学图像处理(图像理解与模式识别、基于特征识别的辅助诊断系统、计算机辅助外科手术等)、空间信息技术与智能交通(城市空间信息平台、交通信息检测与处理、遥感影像处理等)、先进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阿尔发质谱仪测控系统、车辆动态识别门禁系统、智能配料监控系统等)等主要研究方向。这些方向覆盖了本学科基础研究、高技术研发和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等不同层面的前沿学术和技术内容,体现了控制、信息处理、通信、检测等学科领域的交叉,涉及到工业、农业、社会、交通、地理、医学等广泛应用领域,对学科自身发展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均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本学科始终把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学科发展的根本。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梯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90年代后期,又以海纳百川的风格,从国内外引进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学术骨干,现已成长成为本学科各方向的学术带头人。近年来,通过引进国际著名学者,更进一步提升了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国际知名度。现有74名专职教师,其中36人次已获得国家和上海市人才计划支持,包括国家计划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其中海外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9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4人、上海市曙光学者6人、上海市启明星5人、上海市浦江人才4人、上海市晨光计划1人、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3人。这支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在海内外学术领域具有良好声誉的学术队伍,为学科的持续发展构建了坚实的人才高地。

        本学科的科研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形成了方向前沿、覆盖面宽、基础研究强的特色,研究工作始终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发展方向,在若干学科方向上对国内的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在承担国家基础研究项目和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方面表现出强大的实力。学科在长期发展中始终保持了这一优势,2007-2011年期间,承担国家973一级课题9项、863项目16项、国家自然基金91项,包括重点8项、杰青2项、仪器专项1项、面上66项;发表SCI论文577篇,其中ESI高引用论文12篇;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2007-2011年论文SCI总引用次数达4000余次,引用论文包括Nature、Cell和PNAS等顶级期刊;基于在创新性基础研究方面的丰富成果和强大实力,本学科于2007年建成了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获得了教育部创新团队,2012年获得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资助。

        为了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人才,本学科近年来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开展国际化办学,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近5年获得各类教学成果奖9项,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和提名各1人、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10人、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2人。研究生在历年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共获得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

        本学科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为学科发展构建开放的、国际化的学术环境。2000年在国内高校同类学科中首次举办了大型国际学术会议(第3届ASCC)。在2009-2011年期间,主办或协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包括本学科顶级学术会议IEEE CDC-CCC 2009和IEEE ICRA 2011,接待海外学者154人次,做学术报告105个,教师中有147人次到国外合作交流,并联合全球4大洲15所著名大学通过互联网开办研究生课程,近年来引进本学科的国际大师曹希仁教授和Lindquist教授还专门为教师和研究生开办了系列讲座。目前共有20名教师担任2个国际杂志的主编和38个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并创办了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主要研究方向

1、复杂系统控制理论(复杂网络与混沌控制、预测控制与滚动优化、模糊控制、过程控制解析设计等)

2、流程工业控制与优化(过程控制技术与软件、现场总线、网络控制与系统集成等)

3、自主系统与网络工程(自主系统设计与控制、无线传感网络关键技术和应用等)

4、智能机器人与制造自动化(机器人视觉、服务与仿人机器人、制造系统调度与供应链优化等)

5、航空航天信息处理与控制(目标识别与跟踪、多源信息融合、无人飞艇定点控制等)

6、特征识别与医学图像处理(图像理解与模式识别、基于特征识别的辅助诊断系统、计算机辅助外科手术等)

7、空间信息技术与智能交通(城市空间信息平台、交通信息检测与处理、遥感影像处理等)

8、先进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阿尔发质谱仪测控系统、车辆动态识别门禁系统、智能配料监控系统等)


访问数量: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