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培养工作 >  博士培养

电院2017级致远荣誉博士培养方案

[ 2018-05-25 ]

一、学院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12月,其前身可溯源至百年前的电机专科,具有中国电气工程师“摇篮”之美称。学院目前下设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仪器科学与工程系、微纳电子学系、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研究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电工电子教学发展中心和先进电子材料与器件校级平台。

电院现有教职员工742人,其中专职教师5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9.4%,海外博士占26.2%),教授(含研究员)167名,副教授(含副研究员)257名。电院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外籍院士1名、外籍1名、国家“计划”14名、国家青年计划13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1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8名、IEEE Fellow 16名。

电院建设有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和网络空间安全八个一级学科,其中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电气工程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学科被评为A,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三个学科被评为A-,电气工程被评为B+。在2018QS世界大学排名中,电子电气工程学科全球排名31(全国第三),信息与计算机学科全球排名48(全国第三),计算机科学学科新增入选ESI全球前1‰,工程学居全球前万分之一。学院共有国家级研究基地9个,省部级研究基地14个,以及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各1个。学院瞄准国际前沿科技,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加强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年度科研经费持续快速增长,高水平论文和发明专利稳步增长,近十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

在学院百年发展过程中,培养了诸如江泽民、王安、杨嘉墀、张钟俊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实业家、科学家、教育家和十余万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近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国家精品课程5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5篇。学院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中,多次获得竞赛最高奖。2011-2015年,作为全国唯一一个连续三届获得“挑战杯”特等奖的学院,为我校永久保留一座“挑战杯”做出突出贡献。学院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人才,赴海外游学学生及来学院留学学生数量逐年上升。

二、培养目标

电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工作重点,秉持“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推进人才培养的内涵与质量建设,构建多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致远荣誉博士学位获得者应能系统性地掌握相关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学科的进展、动向和最新发展前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本学科领域取得理论或实践上的创造性研究成果。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同时具有宽阔视野、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能胜任高等院校教学、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或科技管理等工作。

三、学习年限

电院致远荣誉博士的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经批准可适当缩短或延长,最短不少于4年,最长(含休学)不超过7年。

四、课程学习要求

总学分≥35其中:GPA统计源课程≥16学分,专业基础课(不含数学类)不低于6学分,数学类课程≥6学分,GPA不低于3.3

课程学习原则上要求在一年半内完成;

五、过程管理

荣誉计划博士生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学位论文开始之前需进行一次资格考试;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包括开题报告、年度报告、预答辩、评审和答辩。

各培养环节时间安排如下:

过程

直博生

资格考试

第四学期

开题报告

第三学年结束前

年度报告

每年年底

预答辩

第九学期

  

第十学期

关于荣誉计划博士生的培养环节,详细叙述如下:

l  双导师指导

由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校外导师(国际学术界知名海外教授或国内业界领军者)组成导师组,围绕国际学术前沿问题或者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攻关领域,共同为博士生定制培养计划。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培养,包括论文进程监督,完成质量检查等,国外或行业导师负责研究课题的具体执行,包括课题内容确定、实验实习、论文撰写等。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在双导师的指导下,结合博士生的优势及志趣进行选择,应面向相关学科中的重大理论、技术和工程问题,选择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选题应能反映学科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及应用意义,确保论文研究工作的创新性、先进性及可实施性。博士生应大量阅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文献,其中应有部分外文文献。综述应阐述清楚相关研究背景、意义、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学科博士生荣誉计划分委员会严格审核荣誉计划博士生双导师的资格,6个月调研一次双导师指导的情况,对出现问题的导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指导或更换。

l  资格考试

资格考试要求对标国际一流大学,设立高标准、严要求的资格考试制度。应在入学后第四学期内完成,资格考试由学院设立荣誉博士资格考试委员会统一组织执行,通过者方可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开题环节。资格考试内容要求涵盖3门或以上核心课内容,学生需要提前准备研究计划书,研究计划书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a       研究动机应说明研究的相关背景与期望解决的核心问题,突出问题的现实意义与挑战

b       文献综述应重点分析相关文献整理相关问题与解决方案的发展脉络

c       研究思路应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具体思路并列出相应的计划

d       预期成果应描述预期的研究成果以及成果的应用场景

e       参考文献应依据格式规范详细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考试的主要内容围绕核心课内容和学生所提出的研究计划书展开,考察其对所在领域内的文献及研究方法掌握的深度,并且能够表现出批判性思维和中英文学术表达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本领域内的基础知识、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书面和口头的中英文学术沟通能力。为确保荣誉计划博士生培养质量,荣誉计划博士生资格考试将实行“进入退出”机制。资格考试的最终成绩由综合面试成绩排序,在不超过原荣誉计划学生总人数的前提下,经荣誉博士资格考试委员会投票表决确定进入及退出人选建议名单,报校荣誉计划指导委员会审批,被退出的学生将转为普通博士生培养。

(1)       荣誉计划博士生申请资格考试

A申请条件

荣誉计划博士生前一年半修完所有课程,所有课程GPA应至少达到3.3才能参加资格考试。

B考试形式

资格考试形式为综合面试。

C退出机制

荣誉计划博士生资格考试未通过者将转成普通博士生培养,该生还有一次参加普通博士生资格考试的机会。GPA不达3.3的荣誉计划博士生直接认定资格考试不通过。

(2)       不在荣誉计划博士生资格考试

A申请条件

对原来不在荣誉计划的直博生,经导师同意(导师必须是荣誉导师),前一年半修完所有课程,所有课程GPA应至少达到3.7可以提出申请,经学院组织专家初审通过后方可参加荣誉计划博士生资格考试。

B考试形式

资格考试形式为综合面试。

C退出机制

对原来不在荣誉计划的直博生,若通过荣誉计划博士生资格考试并入选荣誉计划博士生,则立即转为荣誉计划博士生培养,否则需重新参加普通博士生的资格考试。

l  论文指导委员会

对每位通过资格考试的博士生,根据其课题方向成立由5位专家组成的论文指导委员会,对荣誉计划博士生进行全过程指导。论文指导委员会一般应包括双导师、一名海外(行业)专家和两名校内专家委员组成,论文指导委员会成员变动需经学科博士生荣誉计划分委员会审核通过。论文指导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会议一次,负责博士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年度考核、论文答辩的指导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送学科博士生荣誉计划分委员会审核;出现问题需及时告知学科荣誉计划分委员会,学科会给予及时解决。

l  开题

致远荣誉计划博士生学位论文开题工作应该在通过资格考试后,一般应该在第三学年结束前完成。要保证学习态度端正,完成培养计划中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并成绩合格,完成的课程总学分和学位课程学分应该达到致远荣誉计划博士生要求,进入实践环节,学位论文进展顺利。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00篇。要求立论有据,紧密结合研究课题的前沿方向,清晰阐述课题意义,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研究内容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具体思路,研究工作阶段安排及具体实施方法。开题报告采用公开答辩形式进行,需由包括导师在内的不少于5位高级职称教师参加。未通过博士学位论文开题者将转成普通博士生培养,该生还有一次参加普通博士生的开题报告机会。

l  联合培养与国际会议

荣誉计划博士生的论文课题需紧密围绕科学和技术前沿,要求有1-2年的海外(行业)联培时间;在学期间参加本领域有较大国际影响力国际会议作口头报告至1次,鼓励参加国际学术年会最佳学生论文竞赛。

l  年度报告

荣誉计划博士生按自然年进行年度报告制度。博士生的年度报告必须以书面的形式递交给所属学科,在年度报告中须详细阐述论文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各学科应组织由导师或指导小组负责人参加的至少3人的年度报告考核小组,对本学科的博士生年度报告进行评估,其形式可结合研究生的学术讨论或专题研究报告会进行。导师应对年度报告做出综合评估,督促研究生顺利开展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

l  评审答辩

致远荣誉计划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采取国际评审的方式(免盲审),评审通过后需进行公开的英文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应能反映博士生掌握学科领域内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扎实性、宽广性、系统性和深入程度,体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术能力,同时能体现博士生熟练掌握本研究方向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以及体现从事科学研究和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同时,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应取得创造性成果,在学科研究领域发现新问题,并给出具有参考价值的解决方案;发现新现象和新规律,提出新的合理假说、观点和理论,证明前人提出的假说;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算法、新方案或对已有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行重要改进和革新。

六、学术论文要求

学院对荣誉计划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篇数不作硬性要求,鼓励荣誉计划博士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专利。

七、学位论文要求

荣誉计划博士生应选择学科前沿领域或对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开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能够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反映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博士学位论文应符合科学论文的体例和语言特点。论文的学术观点要明确,且论据充分、逻辑严谨、理论推导正确、文字通畅、图表清晰、概念清楚、数据可靠、计算正确、层次分明、标注规范。论文应包括标题、中英文摘要、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内容。文中缩略语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全称;全文缩略语用单独列表形式排出,列在正文前或参考文献后。论文的排版印刷应符合格式规范,对公式、图表、算法及源代码等的排版应符合正式出版物的一般要求。学位论文中的计量单位、图表、公式、缩略词、符号等必须遵循国家规定的标准。博士学位论文具体要求详见:

上海交通大学关于申请授予博士学位的规定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指南

访问数量:
 a